你是否在连接网线时,对那八根细铜导线感到困惑不解?它们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,又是哪几根在保障着网络的顺畅传输呢?今天,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网线中的这八芯分别代表什么。
一、线序排列与传输效能
首先,我们需要了解这八根铜导线的整体功效。它们被设计成两两一组,以特定的密度相互缠绕,旨在减少电磁信号的相互干扰。这种构造使得在传输电信号时,各线间产生的电磁波能够相互抵消,从而达到有效消除干扰的目的。双绞线的名称便源于此独特设计。
双绞线最初是用于电话信号的传输,后来逐渐拓展至数字信号的传输领域。如今,超五类及六类双绞线已成为广泛应用的标准。这两类线均能支持高达1000Mbps的带宽,但传输距离相对有限,一般不超过100米,优质线缆可达120米左右。
在标准的五类或超五类双绞线中,需要用到四对线,即八根芯线。在100Mbps以下的网络环境中,通常仅使用1、2、3、6这四根线。
标准的568B线序为:橙白、橙、绿白、蓝、蓝白、绿、棕白、棕。而568A线序则较少使用,一端为正线线序,另一端为绿白、绿、橙白、蓝、蓝白、橙、棕白、棕。但值得注意的是,568A线序现已较少应用,且在568B的基础上简单调整1、3和2、6对的位置即可得到。
二、每芯的具体功能
那么,为什么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主要使用1、2、3、6这四根线呢?这就涉及到每根芯线的具体功能了:
1. 发送数据正极(+)
2. 发送数据负极(-)
3. 接收数据正极(+)
4-5. 保留为电话线使用(未在网络传输中发挥作用)
4. 接收数据负极(-)
7-8. 同样保留为电话线使用(未在网络传输中发挥作用)
由此可见,在百兆网络中,我们实际上只使用了其中的四根芯线进行数据的收发。而4、5、7、8这四根线则作为预留线存在。
然而,在高于100Mbps的网络环境中,如六类或超六类网线,为了确保网络的稳定性和高速传输,通常需要用到全部的八根芯线。因此,在制作网线跳线时,我们应严格按照568B的线序进行排列,以确保最佳的传输效果。
此外,仔细观察网线内部结构我们会发现,用于传输数据的橙、绿两对线的缠绕密度明显高于用于接地和其他公共用途的棕、蓝两对线。这也是为了确保数据线的传输质量而设计的。因此,在制作网线时,我们应遵循这一设计原则,确保每对线的缠绕密度和顺序都符合标准。